九十一年十二月普台教育座談會於二十一、二十二日舉行,共有來自全省將近三十所高中、國中及小學四十多位的教師,懷抱著共創教育淨土的願心來參與此次活動。活動中恭請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為大眾開示普台辦學要點,與會的教師、專家們一方面分享教學上的專業知識及經驗,另一方面也在大和尚的開示及諸位指導法師的引導中,增進了自我成長與教育改革的使命感。

  經過多次的研討籌備,普台願景的輪廓日益清晰,學校整體的規劃已劃分出:心靈課程、國學課程、四國語文、生活住宿及校務規劃五個方向,作為此次座談會研討的主題。教育座談會的指導法師見燈法師表示:普台教育目前的籌備工作,已進入將辦學理念轉換為實際教案方法的階段,希望藉著座談會研討的過程,教師、專家們能凝聚共識,提供教學經驗,完成具體的施教方案。

專題講座

  此次教育座談會的專題內容以普台的校訓──敬、慈、和、真為主軸,融合佛法與中國儒家教育思想,安排「從《十善業道經》談如何引導學生修學善法」、「從《論語》看孔門對敬慈和真的踐履」兩堂課,分別由普台中小學籌備處指導法師見逵法師及印月禪寺住持見心法師講授。

從《十善業道經》談如何引導學生修學善法

  《十善業道經》的內容為佛在龍宮為娑伽羅龍王開示,強調一切法皆由心生,應離惡心修十善。十善,為修行成佛的基礎,即是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種惡習,改行光明的善業。

  見逵法師在為大眾導讀時提出研讀此經的目的:「此經讓人瞭解為何要行善?善從何處而生?從教育的觀點出發,瞭解因果便能使學生成為一個良善的好國民,而儒家所闡揚的大學之道,同樣也在佛法十善的範疇當中。」見逵法師並進一步開示說,現今許多教育問題源於教師本身不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而產生對教育的無力感,甚至失去信心,其實任何學科、知識都在因果法則當中,只要善導學生知因識果,便能啟發他們的積極學習及向上的原動力。

從《論語》看孔門對敬慈和真的踐履

  見心法師以堯考驗舜的公案為引言,為大眾分析講解儒學與佛法二者雖有層次上的差別,但理念是相通的。孔子認為只要有心,人人皆可為堯舜;佛法則更進一步證明人皆有佛性,不但可成聖賢甚至可以成佛。孔子所提倡的五倫即是佛法中基本的五戒,儒家所說誠意、正心、修身養性等理念,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二者相通,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便是「敬慈和真」四字。最後,見心法師並期勉大眾:「至誠無他,全力以赴」,藉由參與每一次普台所舉辦的座談會、研習營中的收穫,達到個人的修身,進而兼善天下,利益學生、同事乃至於整個校園環境,散播教育的熱忱,便是普台「心」教育的一盞明燈。

本位課程說明報告

  從「中學為體、佛法為根、世學為用」的辦學理念,普台籌備處現今已擬定出本位課程的設計方針。本位課程為十二年一貫的普台中小學及高中教育的教學特色,包含有心靈課程、國學課程、四國語文及田園教育,特別是心靈課程及國學課程,為全校教職員工所必須共同薰修的課程。普台中小學籌備處副主任蔡俊和指出:「普台以根本教育的心靈課程及國學課程為教學發展基礎,在穩固之後再將世學部份的四國語文及田園教育加入,不但重視五育的均衡發展,更強調教育過程中的因與果,使學生經過薰修後,啟發內在的光明,以良知良能去運用所學,自利利他」。

導師開示

  晚間六時, 上惟下覺大和尚在清淨教室與教師們共進晚餐並為大眾開示,說明普台教育的特色及座談會的目的:「普台學校教育,除了一般學校的教育外,也將佛教的觀念、生活方式及情操等融入學生的學習當中。此次座談會的目的,在於凝聚參與大眾的共識。發心參與是一種願心、嘗試與挑戰,將個人寶貴的意見提供出來,讓普台的教學、辦學及教育都能有所成就,使學生得到利益,自己的功德也能成就,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大眾在聆聽 大和尚的開示後,對於普台辦學的願景,皆升起無比的信心與歡喜心,肯定普台教育必能成為學校教育的典範,產生正向的影響力。

圓滿茶會

  圓滿茶會由中台禪寺執行長、座談會指導法師見燈法師主持。茶會內容包括學員們分組研討的結論報告及見燈法師的圓滿開示。

  兩天一夜的活動中,確立了未來普台中小學、高中的課程中,心性德行的培養是教育首要的課題。國學課程設計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為依據;在外國語文學習,及學生住宿設計、生活教育制度皆有明確的方向,對於未來培養學生獨立、廣學的能力有相當的幫助。

  參與教育座談會的所有學員,皆祈願普台的興學能早日完成,為教育界帶來一股清流。誠如甫加入普台籌備工作的蔡俊和副主任所說:「普台所教育的對象,不只是普台的學生,更是全國的莘莘學子」!

  中台禪寺執行長、座談會指導法師見燈法師在聆聽各組的報告後,肯定參與籌備大眾的發心及願心,在發心提供經驗的當下開始,即是成就百年樹人的功德。同時,見燈法師認為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期勉大眾要有成為教育模範的信心與願心,引領更多有心、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投入教育扎根的工作,護持普台教育的籌辦,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