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禪寺擬籌辦的普台中小學,老和尚指示,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配合佛法禪修,培養慈悲、智慧兼具的學子。

 

 
 

  中台禪寺將以近十二公頃的土地,籌辦最優質的普台中小學。中台禪寺住持惟覺老和尚在兩次教育課程編審委員會籌備會中強調,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配合佛法禪修,以最好的設備與師資,對學生實施「全人教育」,讓學生身心靈能在純淨美好的環境中,成為慈悲、智慧具足的學子。

  編審委員會囊括社會各界菁英,由教育部社教司長羅虞村擔任主委,行政院第六組組長吳清基、彰化師大校長陳倬民、名建築師李祖原、台灣師大副教授李明芬等人為副主委。法務部常務次長林鉅鋃、調查局代局長程泉、立法委員黃昭順、台北市立師院院長毛連塭、花蓮師院院長陳伯璋、南投縣教育局局長黃宗輝、國立彰化師大教授何長珠、名書法家杜忠誥等七十位學界名家擔任編審委員。

因緣和合,踏出普台「全人教育」的跨時代步履
   緣起於民國八十六年間,政府鼓勵民間興學,並開放台糖土地租借給慈善及教育機關。以前辦學必須有土地,去年立法院通過,不需要購買土地,可以向國家或地方租地興學,中台禪寺於是向台糖租了十二甲緊臨道場的土地來興學。

普台中、小學,可望成為國際性「示範學校」
  普台國中、國小有幾個特色,第一,學校要有足夠空間適合學生各種活動。第二,全體師生都住校。有廣大的空間、完善的設備,讓師生都能住得很安心,很樂意在學校發揮專才並盡心學習。第三,教育要秉持中國思想「內聖外王」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

  內聖就是定心、淨心、明心,即所謂的定、靜、安、慮、得;外王就是以慈悲心關懷社會,實行種種仁政。老和尚說,過去許多社會賢達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普台國中、國小也秉持這樣的理念,以中國文化道德為體,西方科學知識、技術為用,在配合佛法的禪修,因為無論是體或用,都必須有根本,以「心」為根本。心定了,心靜了,才能對於人生、自己、以及各大環境充滿無窮盡的希望,這樣在學習中才能產生良好的功效。所以中台禪寺辦的學校要配合法的精髓—禪。佛經上講:「禪者佛之心。」社會上無論是教育、政治、軍事、科學等等,若能配合佛法禪的心法,省察我們的這個心是什麼心?從心出發,發展出科學、哲學、教育乃至於政治;相信整個世界,將會有一種遵循軌道。

  所以,以中國文化道德為體,以現代西洋科學、科技為用;配合佛法的禪修,儒家所謂定、靜、安、慮、得,往這三方面去發展,將來教育成功了,這些學生一定會有成就,對於自己的前途、家庭及整個社會都能有最大的貢獻。老和尚說「我們辦的不是純粹宗教的學校,我們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識、智慧、道德及正確的觀念,乃至心境上的拓寬。」

  普台中小學籌備處主任見創法師說,普台中小學總面積十二公頃,其中有三十%是綠地,操場底下有立體停車場。設有游泳池、行政大樓、中央廚房系統、科學館、田園教學區等,另有宿舍區和教室。

普台中小學招生原則
落實學校、家庭與社會三合一教育

培養學識、技能與慈悲兼融的莘莘學子
  有人質疑,家長可能會擔心就讀普台中小學的小孩,會不會出家。老和尚表示,教師遴選原則,不考慮由出家眾當老師,將儘量聘請具有合格教師資格的在家居士優先,都享有薪水及退休制度,課程包括學識、語言、鄉土、生活、情智、禪修教育六類,為了消除大眾對宗教辦學的顧慮,老和尚特別強調,雖是宗教團體在辦學校,但學生都能照正常管道學習,它不純粹是宗教的學校,它亦是培養學術、技能以及拓寬學子心境的學校;不是來普台念書就要出家,這點大家可以放心。

  至於師生一律住校,目的是希望在遠離社會污染的環境裡,落實生活輔導教育,使普台中小學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合一,成為最好的教育體系,並推廣禪修及慈悲教育,幫助學生穩定情緒,達到安心、定心、明心的目的。

  羅司長虞村及吳組長清基研究之後,建議將教育方針禪學教育改為「全人教育」,表示普台教育為全方位的全人教育。老和尚認為很有道理,並表示,普台招生的大原則是全面開放,信眾居士優先入學,預計招收兩千名學生。


前瞻眼光看普台中小學
  普台中小學編審委員會由各界精英組成,他們在兩次課程編審委員會上,針對普台中小學未來的藍圖,所發表的建言如下:

李祖原(建築師)
規劃理念:
一氣相連中台禪寺與普台中小學
  名建築師李祖原在籌備會中簡介普台國中、小學初步規劃,整個校地呈「一」字型,朝東,校區採用四百公尺標準跑道的操場為中心,連接中學部及小學部,體育館及污水處理場座落於操場下方,校地的上坡地段規劃有國中小學宿舍、行政大樓及廚房。校園中軸是一條寬十公尺,南北縱貫的大道,起於中學部圖書館,到保育區內的蓮花池地標,緊臨保育區是中台禪寺主體建築,中軸線聯結了中台禪寺和普台中小學,形成一個宗教文化區。

羅虞村(教育部社教司司長)
辦學建議:
甄選師資須用心 確保教學品質
  教育部社教司長羅虞村在籌備會上表示,老和尚雖沒有辦學經驗,但掌握的方向完全符合教育理念,尤其是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配合禪修的教育原則,是辦學最重要的方向。現在很多學校都是以「西學為體、西學為用」,揚棄固有的文化道德,相形之下,師父指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顯得正確而珍貴。

 羅司長並說,師父一再指示,要讓普台國中、國小成為世界一流學校,他也深信普台中小學將成為台灣、乃至於全世界的辦學典範。他也相信,普台國中、國小,清淨無染的環境一定會大受歡迎。羅司長並建議,師資應列為辦學第一要務,甄選師資必須小心,以確保教學品質。其次,若要改變學生氣質,應從著重人文精神陶冶、藝術及禪修教育三方面來努力,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對不同凡響。

吳清基(行政院第六組組長)
活動設計:
加強道德修養 佛法融入教學
   行政院第六組組長吳清基表示,欽佩老和尚興學的理念,他以多年行政經驗,建議在行政上,應把握開學時間,提出私立學校設校申請,計畫中包括辦學目標、師資規劃、教材教法進行、台糖土地租約、校舍興建、學生人數、經費預算等,設校過程會更順利。在課程實施及活動設計上,一定要融入佛法、禪修的精神,加強「道德修養」或「修身」等類似課程,也可透過環境教育,將佛法、禪修精神融入教學中。

李明芬(台灣師大社教系副教授)
教育公益:推廣禪學教育資源 回饋社會
   師大副教授李明芬表示,她走訪台灣六、七十所國中,深深感受到學校硬體建設的重要,如果在規劃過程中能和課程小組先作研究,考慮學校長遠發展,這樣設計整個硬體環境會更好,一旦規劃好,才要改變,可能會有障礙。

  李教授希望將來把普台國中小的禪修教育,推廣到社會,更要將這個結合宗教、藝術、歷史、科學、自然等豐富資源回饋社會,並利用寒暑假,藉種種活動,讓外面學校師生有機會免費學習享用,這是踏出教育公益的一個很好的方向。李明芬並建議重視師資養成教育及專業發展持續學習,包括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正常教學,能夠對自己的教學有深刻的反省,也要建立良好溝通管道,讓師生能夠安住,把人際關係摩擦減至最少。

羅豐胤(群展國際律師事務所所長)
重視課程:法治宗教並重 養成守法心性
   現任群展國際律師事務所所長的羅豐胤居士,認為現今國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不受重視,甚至大學生都缺乏法律常識及守法觀念,多半因教育部門未將宗教課程、法治教育列入教育課程,師父辦學是將心靈改革從根做起,建議法治、宗教二者並重,從小養成守法觀念,成為心地純正的國民。

杜忠誥(師大講師、名書法家)
強調實踐:定靜功夫扎實 明淨本心浮現
   師大講師同時也是書法家的杜忠誥表示,現行教育方針都是採歐美方式,不過西方思維與東方思維不同,西方教育重知識,東方教育則強調生活實踐性。事實上,真正教育不單是教導,而是應該包括外在人生架構的開展及內在人格道德的培養,特別是將個人與生俱有的良能良知,使其明朗化出來。儒家講究「明明德」,指的就是透過明朗的德性,讓無所染污的明淨本心浮現,靜坐是讓孩子學習明明德的好方式,尤其是定靜功夫的扎實,心愈沉靜才能明明德,將學子的生命引導到明定的課程,同時加以強化,將知識轉化為智慧進而明心見性。而全人格的教育方向應是知識、技能、情意三者兼具,並求真善美。

盧美貴(台北市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
體魄鍛練:加入勞動概念 學習動作技能
  台北市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盧美貴表示,開放教育改革後,除了德智體群美外,EQ的培養及體魄的鍛鍊也應重視。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有不少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對於動作技能及體能的訓練較缺乏。因此規劃相關課程時,應該將勞動概念加入,特別是從幼兒教育開始,透過課程的安,讓小朋友習得抓摘舉跑等動作技能,落實德智體群美勞各種教育。另外,定靜心的養成也很重要,透過靜坐方式,讓心沉澱,進而反省內心以求精進。

王財貴(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
文化基礎:誦讀古代經典 薰習文化氣質
   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王財貴指出,知識的追求是現代化的必經潮流,但可惜的是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卻忽略了文化。事實上,文化才是一切進步的基礎,因此各式教育的規劃上,應將具有文化意義的教材列入。文化是一種陶冶薰息,在耳濡目染的環境裡,孩子就能具備預防社區污染的免疫力。全人教育的課程規劃上,應該是科學教育與文化教育並重,科學教育強調的是由淺到深,文化教育則重視薰陶,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教育,千萬不要放棄屬於中國文化的教材,不要只單是跟著西方的腳步。另外,語言教育也很重要,透過古代經典的讀誦,孩子更容易吸收。

陳倬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心靜、心定,則能思考清晰,充份吸收。
教材方面
  因才施教-由教師集思廣益,達成共識再編寫教材。
  教法-討論如何教導,使學生獲最大效益。(英國的大學,由教師訂進度,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可在特定時間與教師討論學習情形。學生可自行修學或聽演講。德國求學完全免費,由政府輔助。中、小學上課半天,其餘時間可參加各種學習活動,或在家研習,撰寫報告,請老師評量。畢業後依成績申請就讀專科或大學。)

禪修配合教學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心靜、心定則能思考清晰,充分吸收。建議上課前,二分鐘調息,三分鐘靜坐,再開始上課。如高雄縣永安國中,上課前三分鐘放音樂,提醒學生「上課了」,學生隨即進入教室,俟音樂停止,齊向老師問好,靜坐五分鐘後開始上課,目前已有多所學校都鼓勵教課前靜坐五分鐘以收心、定心。

  至於教學,初期由教師助學生找重點,使易於埋解、溫習、貫通。但仍以培養學生自己找重點的能力,再與教師研討、或經教師指導、修正、及提升。敏慧的孩子經指導後,進步較速,中等或中下資質的孩子則需循循善誘。同學之間以小組方式互助研討,教學相長。

張瀛福(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博士、行政院農委會農糧處)
   以「農禪制度」規劃軟硬體,將是一大特色。
   建議校園能規畫「教育農園」,讓全校師生均有機會從事農事勞動,體驗真正的「農禪生活」,實踐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制度。

  中國的佛教,尤其是禪宗,與農事耕作有密切關係。從農務操勞中,亦可體悟佛法的道理。普台中小學若能有此「農禪制度」的規劃,則不論是校園硬體或課程內容,皆為國內中小學中之一大特色。

  「教育農園」不僅較時下「森林小學」之自然科學教育有更積極的實務操作,亦是加強環境生態教育。農園之農事宜採「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為基準,讓師生於農作中既可體會勞作收穫之歡愉,亦可長養護生、慈悲之善心。

蔡麗華(台北市立五常國中校長)
   以佛教精神辦學,造化青少年。
   感恩 老和尚籌備普台中小學,造化青少年,開創自然、宗教、人文、科學的綜合教育,以佛教精神來做入世的工作,並請大家告訴大家,普台中小學是一所真正發揮教育理念的學校。

  課程方面,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全人、心靈、適性來教育,預留空白的時間讓學生去自我思考及創造。此亦包含四部份:

(一)教育部規定的課程標準和設備標準若有更動,應跟進;審定本之教科書要多方蒐集比較,再選擇適用之版本;補充教材可多方蒐集自行編印。

(二)選修部份:應研究各階段學生的需要,依此設計。

(三)宗教和禪修的教育:編印適合教導各年齡層學生的教材,讓學生有正確的宗教概念和修正自己行為的準則,同時在禪修中體會禪悅的樂趣。

(四)生活教育、倫理教育、及勞動教育等,均應予以重視。尤其田園教學能培養學生勤勞、惜福、護生及環保的概念,進而導正學生的氣質。

 另外,在校園規畫方面,宜納入環保概念,如飲用水、廢水處理,要列入考慮,故烹飪、實驗等專科教室要集中;另外,無障礙設施、消防、鄉土教材、教材組也要列入考慮;至於有噪音的音樂教室、視聽教育館等,更應考慮隔音效果;一般運動場地和風雨活動教室、游泳池等,應注意其動線和美化、綠化、尤其校園內所要表現出來的形象特質,均可藉硬體呈現而讓人一目了然。

賴明伸(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第一科科長)
  教育的根本,不離人性的開展與覺醒。
  規畫編審的教材,建議以佛教的精華作為取材中心。目前國立編譯館或民間編譯的教材是以世俗的觀點來看教育,取材因取決於個人心性以及意識型態而差異,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所以若以佛教經典教事作為取材重點,是否較易達到人心淨化和教育的核心,談到教育的根本,不離開人性的開展及覺醒。